——我省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農增收觀察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朝霞
春風和煦,萬物萌發。在渭源縣會川鎮中藥材基地,會川德隆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村民整理田地、施播肥料、培育種苗,準備種植當歸、黃芪、黨參等中藥材,并對去年收購的當歸加工切片,組織工人分揀、去雜、精選。
來自羅家磨村的曹惠琴麻利地剔除碎片、雜質,精選出一條條有著當歸頭、當歸節子、當歸尾的整版“全歸”。“這純手工分選的當歸屬于一級貨品,近期市場價從每斤70多元漲到110元。去年我們加工當歸500多噸,出售到青島、廣州和四川等地藥企及飲片廠,帶動當地的鄉親們增收致富。”合作社理事長朱鵬程介紹。
會川德隆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全省9萬多家合作社的普通一員。近年來甘肅大力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規范經營水平,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提高農業經營效率,帶動小農戶“抱團”闖市場,實現了農村千家萬戶分散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促進農民穩定增收,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為鄉村振興增動力、添活力。
土地集約化 發展糧食規模經營
時下,在靈臺縣漢黍家庭農場的千余畝小麥地里,農場主馬登云忙著下田觀察土壤墑情,鎮壓劃鋤,增溫保墑,避免倒春寒凍傷麥苗。“我們不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采用深松耕種、復種豆類綠肥、以蟲吃蟲生物防治,保留了小麥的天然品質。”馬登云說。
漢黍家庭農場創建了全省有機小麥種植先行示范區,集中流轉土地和整治撂荒地1100多畝,選取增產抗逆強的靈臺4號和銅麥6號品種,采用良種良法、農機農藝配套的30多項技術,生態種植、石磨加工,通過了國家有機小麥種植和有機面粉生產認證。2022年9月被農業農村部評為2022年農村教育培訓“百優保供先鋒”。
保障糧食安全是頭等大事。我省部分地區耕地是小碎塊“雞窩田”,加之小農戶家庭承包地面積小,從幾畝到幾十畝不等,從事糧食生產面臨規模小、產量低、抗市場風險能力弱等問題。對此,我省大力支持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土地發展糧食規模經營,實現了糧食種植大塊田、高標準、新技術、機械化,同時精深加工產品,延伸“糧頭食尾”產業鏈條,開展線上線下營銷,提高了農民種糧的收益。
景泰縣強化政策驅動,制定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實施意見,多部門幫辦家庭農場落實地塊、簽訂合同、保障利益,2022年全縣家庭農場流轉土地10萬畝以上,種植糧食7萬畝。其中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6000畝,占全縣任務面積50%以上,配合支持了國家產業結構調整。
家庭農場有別于傳統承包戶的自給自足農戶、兼業戶及老年農民經營戶,他們有學歷、有技能、懂經營,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形成糧食集約化生產。目前,全省5889家專門從事糧食生產的家庭農場種糧面積達94.1萬畝,平均每家種糧159.8畝,糧食產量達10.9億斤,平均畝產1158.8斤,發揮了家庭農場服務糧食安全的綜合效益。
同時,從事糧食規模經營的農民合作社蓬勃興起。張掖市花寨小米種植合作社實施訂單農業,與農戶簽訂合同保底價每公斤3.2元,讓農民種上放心田,近年來累計種植谷子40.34萬畝,助農增收4.03億元;環縣鑫昊農機合作社帶動洪德鎮李塬村年均種糧7720畝、糧食產量2000噸,不僅保障了本村群眾口糧,還外銷飼草3000噸、糧食700噸,成為全縣的種糧大村;嘉峪關益農谷物種植農民合作社每年種植玉米、豆類等制種面積7000多畝,帶動1700戶農戶年增收6000多萬元。
我省農民合作社經營范圍覆蓋糧油、肉蛋奶、果蔬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種養業合作社占比超過八成,聚焦“牛羊菜果薯藥種豬雞乳”10個優勢特色產業和區域性林果、藜麥、飼草等重點產業,對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發揮了示范帶頭作用。
服務小農戶 土地托管提高效益
甘肅70%的土地是山旱地,特別是一些偏遠山區,耕地瘠薄、土地收益較低,農民外出務工后,漸變為撂荒地。同時,一些灌區由于土地流轉費較高,出現流轉期限不穩定現象。加之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兼業化現象日益凸顯的實際,迫切需要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
如今,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扮演了整理耕種撂荒地、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難題的重要角色。
在中部干旱山區,農民合作社強化服務,帶動小農戶增效保收益。
會寧縣文兵農機專業合作社擁有動力機械34臺、配套機具304臺,去年為草灘鎮等5個鄉鎮3261戶小農戶訂單服務3.5萬畝,為甘溝驛鎮1775戶小農戶全程托管服務2.7萬畝,并為4家種植合作社全托服務7000畝,農業社會化服務共達6.9萬畝,農機作業量達11.3萬畝,帶動5038戶農戶戶均增收2006元。同時與825戶農戶簽訂流轉合同,流轉撂荒地、高標準農田6600畝,去年落實土地流轉費40.5萬元,戶均增收600元。
在河西灌區,農民合作社加強利益聯結,與小農戶合作經營擴規模。
酒泉富民裕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專業合作社創新農業發展新模式,開展土地托管服務,打造耕、種、管、收、貯、銷“一條龍”全程經營,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發展現代品牌農業。攜手甘肅亞盛國貿、安徽洽洽、興農辣椒、甘儲糧等知名企業簽訂向日葵種、色素辣椒、玉米籽、小麥訂單種植,托底回收,解決了廣大農戶“春種難、秋賣難”問題。投資300多萬元購買無人植保飛機及國內先進的施藥器械,開展大規模統一聯合防控,年防控面積達10多萬畝,解決了一家一戶田地里作物病蟲害防治難、防治差的問題。
該合作社去年全程托管服務玉米制種標準化示范田4500畝,半托管玉米制種田4.9萬畝;建立小麥智慧標準示范田230畝,半托管大田小麥面積1.1萬畝,帶動托管、半托管服務大田玉米、向日葵、小麥等農作物面積達10萬畝,輻射帶動肅州區小農戶4000余戶,并成功入選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
我省農民合作社積極探索土地托管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半托”即針對家庭勞動力不足或缺少技術的農戶實際需要,合作社提供農機作業服務,由農戶驗收作業質量后結算費用;“全托”即合作社對農戶土地實行從種到收全程服務,除去生產經營成本,產生利潤與農戶按比例分成,或者收益全部歸農戶、合作社收取全程服務費。
以農業生產托管為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和組織形式等現代生產要素有效導入小農戶生產,解決了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干起來不劃算的事,讓土地充分發揮效能。合作社通過開展托管服務、土地流轉、股份合作,加快了先進實用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促進了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綠色化生產。目前,全省轉入農民合作社承包耕地占到土地流轉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抱團”闖市場 延伸鏈條聯農帶農
記者來到莊浪縣朱店鎮,溫室里的馬鈴薯種薯苗綠意盎然,生產出一個個鴿子蛋大小的原原種。這些原原種被分級生產原種、一級二級種薯后,由農戶在大田種植,收獲的馬鈴薯被銷往莊浪縣宏達淀粉加工有限公司,加工成淀粉、粉條、蛋白等產品俏銷省內外市場。
這個完整的生產體系,由莊浪縣朱店鎮農豐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積極發揮出延鏈、補鏈、強鏈的作用。
聯合社由全鎮21個村的種植業、農機、農資等合作社構成,采取“黨支部+龍頭企業+聯合社+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聯合社“上”與宏達淀粉公司簽訂訂單,聯合社“下”與合作社簽訂收購訂單,聯合社所屬的合作社與農戶簽訂生產訂單,通過技術標準、物資采購、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治、銷售“五個統一”,聯合社開展全產業鏈合作,“串”起了規模化、鏈條化的合作經營體系。自2021年起,聯合社與91家合作社每年簽訂馬鈴薯購銷訂單1.22萬畝、2.45萬噸。其中帶動脫貧戶1.25萬戶,種植馬鈴薯8.21萬畝、戶均年增收1100元以上。
“抱團”闖市場,讓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連接。全省農民合作社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與產業關聯的龍頭企業簽訂合作訂單,企業指導合作社按照統一標準開展種養作業,合作社按照企業標準組織農戶生產,按訂單價保底回收,支持企業滿負荷生產,確保了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我省以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為契機,在34個試點縣(市、區)開展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合作社建立種養基地,執行統一標準,實施訂單農業,注重品牌塑造,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聯農帶動占比達30%以上。
目前全省農民合作社9.32萬家,成員12.5萬人,帶動農戶276萬戶。培育有良種供給、有種養基地、有農機服務、有訂單銷售、有加工儲藏設施的“五有”合作社近5萬家,占50%左右;全省運營較規范的合作社達7.1萬家,占75%。
同時,全省通過名錄系統登記的家庭農場達5.96萬家,家庭農場年總經營收入123億元,平均每個家庭農場年經營收入20多萬元。
全省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逐步從種養業向加工業延伸,從產中環節向產前農資供應和產后流通、貯藏、加工等環節拓展,向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延伸,推動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
打造產業鏈、共享價值鏈。目前,我省實行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合作社超過56.88%,開展電子商務的合作社達1522家,開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的合作社267家。遍地興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小農戶嵌入現代農業產業鏈,促進了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短 評
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王朝霞
時下,隴原春耕春播全面開啟。與往年不同,今年,遍地興起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活躍在田間地頭,統一開展規模化機械作業,讓土地充分發揮效能。
實踐證明,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穩定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為小農戶提供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組織小農戶“抱團”闖市場,幫助小農戶克服分散經營的不足,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注入了活力,通過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使過去不被看好的貧地僻壤變成農民致富的“綠色銀行”,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要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小農戶發展為家庭農場,支持以家庭農場為主要成員組建農民合作社,首先要引導扶持家庭農場發展壯大。強化政策支持,落實土地要素聚集,保障家庭農場在晾曬烘干、倉儲保鮮、冷鏈運輸等用地需求;加大金融保險服務,拓寬融資渠道;發展農業互助保險,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現代家庭農場主,鼓勵農業職業院校畢業生、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務工經商返鄉人員等興辦家庭農場,提升家庭農場經營管理水平。
其次要提升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水平。因社施策,做強示范社,做大聯合社,提升規范社,完善一般社,清理空殼社,分類推進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培育有良種供給、有種養基地、有農機服務、有訂單銷售、有加工儲藏設施的“五有”合作社,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通過提高合作社發展質量,形成“培育一個組織、帶動一片農戶、做大一個產業、發展一方經濟”的輻射效應。
還要完善新型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支持新型經營主體探索多種聯農帶頭模式,開展多種類型的聯農帶農,實施土地流轉入股,開展代種代養托管,強化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簽訂農產品訂單等,形成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要將生產服務、科研推廣、金融支持、流通銷售、品牌打造等主體納入聯合體范疇,實現優勢互補、分工合作,從而有效帶動小農戶深度“嵌入”現代農業產業鏈,壯大村集體經濟,推動農民穩定增收,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