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業大縣,費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5萬畝,林果種植面積75.2萬畝,蔬菜種植面積20.9萬畝,畜禽規模養殖場223家,每年產生農作物秸稈30萬噸、畜禽糞污185萬噸、尾菜10萬噸、林果枝條20萬噸、林業板材廢棄物100萬噸,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勢在必行。
去年以來,費縣以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為原則,以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種養結合、立體農業為紐帶,創新推行“四全四新”舉措,探索了“五化”利用模式和“三環”運行體系,形成了生態循環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費縣模式”。目前,全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05%,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90.03%,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8%。
“循環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撐。”費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續利民向記者介紹,該縣與省農科院共建費縣科技示范園,探索養殖尾水肥田、林下種植食用菌、魚菜共生循環種養、畜禽養殖廢棄物全量還田等綠色種養先進模式,打造了園區全量自循環種養結合樣板。同時,費縣聚焦培育全鏈聯動新業態,全縣已培育百沃生物、啟陽清能、永能生物、化海農牧、迦南菌業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企業40家,形成完整的生態循環發展產業鏈。
“生態循環體系需要考慮全域情況,我們考慮縣域內的自然稟賦與經濟資源,探索構建了‘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縣域大循環’的三級循環運行體系。”續利民說。在東蒙鎮的蔬菜新產業孵化中心,他們推行微生物菌技術處理尾菜制做酵素、植物秸稈堆肥發酵制做有機肥等就地還田技術,初步形成“菌—菜—菌”與“菌—菜—肥”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新型生態循環種植模式,實現農業生產資料成本降低30%,農作物產量增加10%。
“現在我們已經形成了以化海農牧、紫錦葡萄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小循環56個,以潤寶生態農場、胡陽西紅柿集聚區、東蒙蔬菜基地等形成的園區中循環8個,將為全縣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持續注入強勁力量。”續利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