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領,激發種糧熱情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在主產區利益補償上邁出實質步伐”。加強政策引導,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才能激發種糧熱情。因此,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的關鍵在于完善保價格、降成本、防風險、增效益的政策體系。就是穩定完善糧食價格支持政策,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堅持市場化與政策化收購統籌進行,同時繼續完善糧食優質優價機制,引導種糧農民增收從量到質的轉型。優化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完善農業補貼與糧食生產長效掛鉤獎懲機制,落實并完善耕地生態補償機制,以直接補償形式對種糧農民給予生態補償費,充分調動農民種糧和保護耕地資源的積極性,穩定糧食播種面積。進一步完善科學有效的糧食主產區補償機制,加大對糧食主產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對產糧大縣的獎補力度。繼續優化完善中央縱向利益補償機制。同時也要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激勵糧食主產區政府抓糧積極性。通過建立專項通道,將補償額精準分配至種糧農民和產糧大縣的地方財政賬戶,不斷增強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完善農業保險政策體系,擴大險種范圍,優化險種設計,構建多方參與、風險共擔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體系。加快推進先進農業技術與農機裝備的應用,繼續保持對購置與應用農機的補貼力度,實現農業增產增效。
創新驅動,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于創新。當前亟待將新質生產力應用于農業上,助推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切實提高農民的收益。通過搭建農業科技服務平臺,將智能技術引入農業,擴大傳感器、物聯網、智能農機、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在農業生產的應用范圍,深度融合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提升數字農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糧食產能水平。繼續加大農業科技的投入,加快推廣精準施肥、智能灌溉、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扎實推進現代農業機械化應用,加快新品種繁育,提高糧食單產和品質,提高農民收益。還需加快引進和培育農業科技人才,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致力于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的研發推廣,推進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優化農業經營體系,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鼓勵農民參與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逐步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與帶動小農戶增收掛鉤機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同時健全便捷高效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專項定制和托管服務,將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中,助力小農戶節本減損、提質增產,以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保障農民增收、糧食生產增產增效。
融合發展,推進糧食全產業鏈協同增效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在《關于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加快建設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推動糧食全產業鏈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實現糧食全產業鏈協同增效”。糧食全產業鏈協同增效需要多方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保障體系,確保糧食全產業鏈的穩定、高效運行。因此,應實施糧食等主要作物大面積提升行動,大力推廣良種良機良法,建設好高標準農田,不斷提高單位產量。強化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加工,建立農產品深加工基地,依托示范市縣、特色園區、加工基地、龍頭企業等載體,打造一批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產業強鎮的產業集群,提高糧食等農產品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加強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品牌建設,充分利用我國地方特色糧食品種種類繁多的優勢,利用市場機制加大對糧食等農產品優質優價品牌化的培育和保護力度,提升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完善糧食等農產品配套服務,健全倉儲、運輸、銷售等配套服務,加快運用“互聯網+”銷售模式,通過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等銷售方式,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讓優質農產品走出去。適度發展鄉村旅游業第三產業,利用鄉村的獨特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開發鄉村旅游項目,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