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新聞我們一起來關注地方政協和政協委員聚焦農業強國建設的履職實踐。
近日,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龍源口鎮辛田村一帶,農村公路與錯落有致的耕地、農房交相輝映,構成一道獨特的冬日鄉村美景。
湖北省鄂州市華容區政協近日組織專題調研組深入段店鎮高標準農田竣工項目和臨江鄉高標準農田計劃建設項目現場進行調研,并提出了“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相結合”等建議。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西鄉塘區政協近日組織委員深入壇洛鎮武康村開展“三下鄉”活動,聚焦“三農”所需,積極主動送服務、解難題、促發展,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處處澎湃著農業“新”力量——福建省政協持續建言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初冬時節,在福建福州連江縣定海灣水域,搭載了自動投喂、海流氣象監測、5G通信基站等一系列監控傳輸設施的“閩投1號”深海養殖漁旅平臺投放使用后,實現了漁業養殖的智能化、自動化。截至目前,福州已累計投放12臺套深遠海養殖平臺。
與此同時,在龍巖市永定區智慧農業產業園內,一座座鋼架大棚里種植著西紅柿、百香果等多個水果品種,在智能灌溉、智能溫室、智能施肥等智能化設備的加持下,長勢尤為喜人。
眼下的福建,從南到北、由山及海,五谷蕃熟、瓜果飄香、蟹肥魚美,處處澎湃著農業“新”力量。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不久前,福建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工作座談會在三明市將樂縣召開,各設區市政協及省政協平潭工委分管領導、農業和農村委員會負責人與政協委員圍坐一起,為共商共謀共議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集思廣益、暢所欲言。
在多位政協委員看來,全省要優先提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效率,延伸農業產業鏈。一方面,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產學研平臺效用,借助農業科技創新基地、涉農科創組織等產學研一體化載體,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獲取和消化能力;另一方面,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服務體系,為科技使用者提供信息咨詢和技術服務,助力全省農業技術“落地生根”。
如何走穩強農路,走好振興路?近年來,福建省政協圍繞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持續深入開展協商調研,積極建言獻策,提交了上百條相關建議,助力全省走好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不能‘閉門造車’。”在相關調研現場,林連生委員認為,可借鑒臺灣在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方面的經驗和模式,對引進和推廣應用臺灣良種選育、良種技術的農業企業或合作社,給予相應的資金補助,推動兩岸“智慧農業結對子”“兩岸互聯網+現代農業”“兩岸互聯網+生態觀光農業”等融合發展模式和業態發展。
“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數字化青年人才。”黃華春委員建議,加快創新農業高等教育和高端人才的培養模式,加大與省內外農業高校的合作,推進產學研緊密結合,搭建農業科技平臺。同時,引進各類高層次農業人才,充分發揮好院士工作站、農業專業合作社、科技特派員等作用,為農業發展輸送更多專業人才。
步履不停,求索不止。省政協副主席嚴可仕表示,要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切實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獻計出力,要扎實開展民主監督,著力助推全省改革部署落到實處,要廣泛凝聚改革共識,努力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匯聚強大合力。(記者 王惠兵)
精耕細作土特產——重慶市政協助推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
正是橙黃橘綠時,奉節臍橙、梁平柚子、潼南檸檬……冬季的巴渝鄉村,處處果實累累,一片豐收景象。近日,重慶市政協交出了一份關于助推川渝地區柑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調研報告。
“集成橙汁、檸檬、未來食品、大健康等柑橘加工產業創新,建成品種選育、原料基地、深加工等完整的柑橘加工產業鏈。”“數字賦能柑橘產業,線上線下相結合,共同構建全產業鏈貿易集群。”……帶著泥土芬芳的建言,為市政協今年的履職答卷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食品及農產品加工是做好土特產文章、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核心產業,重慶市委、市政府已將之納入全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的三大五千億級支柱產業集群一體打造,制定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食品及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及支持政策。
如何精耕細作土特產,推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市政協對此一直高度關注。去年,市政協農業農村委牽頭圍繞油菜、李子等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組織開展了專題調研,并將農產品加工業推進情況納入市政協委員年終視察內容;今年,市政協六屆二次會議又圍繞“做好土特產文章,推動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組織相關界別委員開展聯組討論——
朱吉彬委員提出,采取與優質企業并購重組或承包租用的方式,盤活國有資產存量,做大農產品加工產業增量。汪成委員呼吁,打造一批火鍋名菜名品,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發揮品牌示范帶動作用,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李世波委員建議,鼓勵支持鏈主企業、龍頭企業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企業創新聯合體,加強產業核心技術、生物合成技術、未來農業食品攻關……協商討論中,委員們各抒己見。
市政協又將“做好土特產文章,推動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列為今年重點調研課題,為進一步推動食品及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增強產業競爭力、解決發展中的痛點難點建諍言、獻良策,凝聚發展共識。
針對目前仍存在的產業鏈條不長、科技支撐不夠、經營主體不強、原料供應不足、品牌營銷不暢等問題,調研組建議,用好巴山渝水的自然條件,充分挖掘“土”的資源,放大“特”的優勢,依山就勢發展生態特色農業,把加強科技投入作為首要任務,把培育經營主體作為重要抓手,把爆款爆品培育作為攻堅重點,把原料基地建設作為重要基礎,做好要素保障、搶抓戰略先機,緊扣土特產文章,全過程、全鏈條謀劃推動全市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記者 凌云)
耕地有了“電子身份證”——海南省政協委員建言遏制耕地“非農化”見成效
“這塊地是屬于基本農田還是保護區范圍,用手機一查就清楚了。”最近,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城西村村民李曉想種檳榔,他拿出手機登錄“三亞耕智查系統”仔細查詢確認。
“三亞耕智查系統”是基于海南耕地“電子身份證(二維碼)”機制建立的。海南對全省742萬畝現狀耕地(含644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進行統一編碼,生成61萬余個耕地地塊“電子身份證”。據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廳開發了“云+多終端”的耕地保護管理系統,通過“國土調查云平臺”的耕地保護模塊和“海南省田長制監測監管信息系統”實現對全省耕地全流程數字化管理。
近年來,海南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通過持續創新探索耕地“電子身份證”、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集中連片造大田等多項措施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牢牢守住耕地“責任田”,夯實糧食安全基石。
2023年1月,在海南省政協八屆一次會議期間,省政協委員許芳玉提交提案,呼吁有效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確保糧食安全。
許芳玉在基層工作中發現,海南各地各部門在開展“非農化”“非糧化”整治活動過程中,由于摸底不夠全面準確、處置不夠科學徹底,成效受影響。“受到政策宣傳不到位、管控不到位等多種因素影響,群眾不曉得哪些地是耕地、哪些地是基本農田。而且對地塊能否種植檳榔、百香果、圣女果、火龍果等經濟作物不了解。”許芳玉建議,行業主管部門要科學指導基層鄉鎮、村委會根據土地規劃情況、土地現狀情況進行全面摸底調查,并按種植作物種類、土地屬性、土地使用權等進行精準精細分類,對需處置的地塊根據歷史原因、現狀情況等進行科學分析、科學研判,分類分批進行處置。
該提案得到了省農業農村廳會同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的認真研究辦理。
省農業農村廳表示,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海南省關于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十條措施》《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文件,進一步強化耕地保護監督,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確保糧食安全,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
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表示,目前全省已經建立三級田長體系,搭建了“海南省田長制監測監管系統”平臺,初步構建了耕地保護信息發現、上報、推送、處置、反饋全過程閉環機制。
下一步,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省農業農村廳將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工作的決策部署,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穩定糧食安全生產。(記者 陳啟杰)
智慧農業“顯身手”——河北石家莊市政協助力提升農業園區建設水平
“連續4年,新品種小麥創造了畝產超800公斤的好成績。2023年,130畝夏玉米創造了平均畝產937.68公斤的高產典型,相比于周邊傳統兩茬種植的小麥、玉米實現大幅度增產。”這是河北大地種業在馬蘭農場采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農人“四新”智慧農業發展模式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石家莊市大力實施現代農業園區提升行動,推動農業園區提檔升級。如何讓科技創新更好賦能農業園區建設?石家莊市政協將“提升農業園區建設水平、助力鄉村振興”列為2024年雙月協商座談會議題。近日,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圍繞該主題將協商會開在界別委員工作站,委員、專家提出“接地氣”的意見建議,其中,科技創新賦能農業園區發展成為關注的焦點。
“科技賦能打造具有高附加值的‘精、特、新’農產品。”牛志勇委員建議,持續創新挖掘科技新亮點,科學準確地用“拿得出手來,經得起邏輯思維推敲”的實驗數據和驗證結果講述傳播農產品故事,讓特色農產品成為提升農業園區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用高新技術、創新模式、產業互補配套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
來自農業企業的王成祥委員說,應引進數智化農業管理系統,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成果轉化應用,提升農業園區的科技含量和創新能力。同時,推廣智慧農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讓種植不再是簡單的農事勞動,而是數字化、智能化的現代農業生產。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是農業園區實現產業升級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劉華光委員表示,要構建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引進前沿農業科技理念與技術,吸引和培養一批農業科技人才。同時,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通過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基金、搭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等措施,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農業生產周期長,涉及栽培技術、質保技術、品種特性等方面,一個環節不注意就可能前功盡棄。結合“四新”智慧農業發展模式成效,市政協常委武金燚說,現代農業需要通過多項技術、多個品種、多種設備集成融合發力,才能實現跨越發展。他建議,通過示范展示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在農業園區落地,逐步將現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傳播出去,實現聯農帶農,讓農民得到真正的實惠。
現代農業園區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是推進縣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載體。座談會上,以科技創新賦能農業園區建設為切入口,委員們還從做大做強主導產業、聚合新型經營主體、聚集現代生產要素、聚力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等方面提出真知灼見,助力把農業園區打造成“生產+加工+科技”全產業鏈發展的新高地,示范帶動全市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有力支撐。(記者 高新國)
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河南駐馬店市政協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的廣袤田野上,每年的春耕秋收,農機的轟鳴聲與收獲的喜悅都交織成一首豐收的贊歌。在遂平縣的高標準農田里,無人機在空中噴灑農藥,精準高效;在汝南縣的麥田中,大型收割機穿梭其間,一派繁忙。
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駐馬店市政協以一場場富有成效的協商活動,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注入新的動力。
“未來,我們要繼續推動智能農機的研發和使用,讓農業生產更高效、更環保。”在市政協雙月協商座談會上,一場關于“積極發展農機合作組織,著力提高農業服務現代化專業化水平”的協商議政活動中,市政府領導與市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圍坐一桌,共同探討如何讓農機合作組織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這一幕,是駐馬店市政協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履職側影。
秋收冬藏,歲物豐成。近年來,市政協聚焦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展了一系列協商議政活動,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從田間地頭到議政廳堂,市政協委員的身影活躍在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第一線。他們深入基層,傾聽農民心聲,把脈農業發展難題,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獻計獻策。在一次次的調研、視察、座談、提案辦理中,委員們集思廣益,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方案,從高標準農田建設到農產品生產及加工儲備能力提升,從農業機械化推廣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從做好“國際農都”到打造“中國藥谷”,每一項工作都凝聚著委員們的智慧和汗水。
在“推動全市蔬菜產業發展”雙月協商座談會上,委員們圍繞蔬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蔬菜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和品牌的力量。”市政協委員苗保朝在會上說。相關部門表示,今后將加強對蔬菜產業的政策扶持,推動設施農業和品牌建設,提升蔬菜產品競爭力,助力駐馬店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
在“加快推進我市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專題協商會上,課題組分別圍繞肉牛加工、糧食加工、油料加工、生豬及其他畜產品加工、酒業發展開展協商議政,助力駐馬店市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
“我們將緊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時代脈搏,以創新思維激發履職活力,一如既往地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優勢,切實履好職、盡好責,建好言、獻好策。”市政協主席陳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