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云南江城,青山環繞,暖陽普照。日前,在整董鎮的一塊玉米田里,幾名農技人員在田間穿梭,密切關注著草地貪夜蛾的一舉一動。
“這種害蟲繁殖快、食量大,會嚴重損傷葉片,影響玉米的光合作用和生長發育,降低玉米產量和品質。”捏著葉片,江城縣植保站站長楊學禮告訴記者,眼下是玉米植株生長關鍵期,必須加強病蟲害防治。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陸宴輝說:“從2018年開始,我們所組織全國科研、教學與推廣單位攻關關鍵技術產品,構建草地貪夜蛾應急防控和綠色防控技術體系。”
在該所近期舉辦的跨境作物重大病蟲害聯防聯控技術示范現場會上,新型昆蟲雷達、選擇性誘蟲燈、性誘劑、天敵昆蟲、Bt工程菌等關鍵技術產品悉數亮相。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新型昆蟲雷達。
“我們所與北京理工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研制高分辨多維協同雷達測量儀,建立以昆蟲雷達為核心的遷飛種群動態監測技術體系,實現對草地貪夜蛾遷飛路線、發生期及數量的精準預測。”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江城試驗站站長楊現明邊演示邊介紹。
不光要監測得準,還得防控得住。
自2018年開始,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組織相關單位,研發遷飛害蟲高空燈精準阻截技術及性誘、食誘等理化誘控技術;創新生物防治技術,篩選、挖掘夜蛾黑卵蜂等5種草地貪夜蛾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采用植保無人機施藥,并研發出適用于無人機撒施的殺蟲劑顆粒劑……
“按照農業農村部統一部署,各地區各部門協調推進精準監測和有效防治,我國90%以上的草地貪夜蛾發生范圍被控制在西南、華南等玉米非主產區,實現了草地貪夜蛾的源頭遏制;我國草地貪夜蛾年均發生面積較預期減少8000萬畝左右,年均挽回玉米產量損失100億~120億斤,防控阻擊戰成效顯著。”陸宴輝說。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地處三國交界,毗鄰越南、老撾,是草地貪夜蛾、黃脊竹蝗、稻飛虱、玉米南方銹病、葉斑病等多種重大境外病蟲害跨境遷移進入我國的必經之地。
江城試驗站的建設源于跨境病蟲害監測需求,始于草地貪夜蛾入侵防控攻關。建站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與地方政府、科研機構等加強聯動合作,持續跟蹤蟲源、研發技術、創制產品、集成模式,一批批科研人員在此駐扎,把課題搬到了田間地頭。
陸宴輝介紹,依托江城試驗站,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深入開展面向東南亞國家的跨境病蟲害合作研究和聯防聯控工作,積極推動重大作物病蟲害防控技術產品“走出去”。
今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將我國草地貪夜蛾防控經驗向成員國推廣。面向未來,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楊振海說,將持續加強中國-東南亞跨境病蟲害防御體系建設,推動綠色防控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方法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