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菜販子給出的收購價是:15塊錢一車。
合下來不到一分半錢一斤。
看到賣完菜的阿姨低著頭,神情落寞,菜販子從車上拿下來把香蕉:
“你心里也別不得勁。”
這件事情被拍成一段不到2分鐘的視頻傳到網上,在微博被播放了將近800萬次,成功登上熱搜。
很多網友看完后表達了對菜販的憤怒,“菜販子太黑,坑老人”“15塊?1300斤拉回去喂豬也不賣”。
以及被點贊最多的:
4月1日,稽查大隊工作人員發出調查結果:這是一起雙方自愿的買賣行為,并不涉及到欺行霸市。同時介紹到:
“(當地)今年菠菜產量實在太高,賣不出去的話,只能爛在地里,找人弄出去還要花錢。”
那個菜販也跟記者還原了事情經過:
“其實最初連15塊錢也是不愿意收的,但兩口子不想走,最后尋思大不了轉賣不出去我就倒掉吧,才買下那車菜。”
錯估了市場需求,讓當地大量農戶菠菜砸在了手里。
這兩年,“滯銷”這個詞變得既流行,又虛無。
流行是,如果你經常在網上購物的話,肯定對這位“滯銷大爺”不陌生,他家里“滯銷”的農產品可謂包羅萬象:
但實際上,這個人現實中和滯銷毫無關系,圖片被無恥商家盜用了。
滯銷成為了個被營銷玩壞的梗,狼來了的故事講多了,已經讓很多人不相信:
滯銷,在“五環外的中國”并不罕見。
01
還記得3月初上過熱搜的“徐聞菠蘿”嗎?
因為大陸宣布暫停從臺灣進口,3月1日,臺灣主持人陳揮文連線了一位山東網友,提了一個非常“幽默”的問題:
陳揮文言語間挺驕傲,但沒想到這位山東網友溫柔地表示:
我覺得吧…這對大陸而言是好事。
“大陸有一個縣,叫徐聞縣,每年生產鳳梨70萬噸,如果不進口臺灣的,對他們來說有好處。”
陳揮文聽完就驚呆了,不由地把這句話又重復了一遍:
“徐聞菠蘿”一戰成名,連續上了好幾天熱搜。今年賣得特別好。通過科普,網友也知道了:
徐聞這里的菠蘿不僅產量高,還果大、汁多、吃起來口感清甜如蜜,以其超高的品質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但就是這樣本身品質過硬,稍微一出圈就能賣得很好的東西,在網上隨便檢索往年信息,就會發現它也經常性出現滯銷:
動輒幾分錢一斤,倒在路邊當垃圾都賣不出去。
很多人都聽說過“褚橙”。
因為這是“煙王”褚時健以75歲高齡二度創業的故事,他在云南承包了2000畝荒山開始賣冰糖橙。
經過育種改良,科學管理,獲得了空前成功,成為農產品從產品到品牌的一個奇跡。
但鮮有人知,在“褚橙”出現之前,冰糖橙在當地的收購價只有幾毛錢一斤,賣到大城市售價將近2.5元一斤,銷量還不是很好。
直到今年初,除了褚橙,當地其它橙子依舊賣不到高價。
為什么中國農產品這么容易出現滯銷?
根據安徽省農科院副院長趙皖平的總結,有三大原因:
一是產銷信息不對稱,供大于求的時候,自然就滯銷了;
二是渠道拉胯,好東西曝光不了,買家“看不到”賣家;
三是質量不行,種出來的東西落后市場標準,賣起來困難。
這三點與我上面提到的三個故事一一對應。
中國目前有5億多農民,他們普遍是不掌握社會資源的群體,面對困境能想的辦法有限,基本一滯銷,就只有虧本的份。
怎么辦呢?
其實國家提出來個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實現農業數字化。
“數字農業”是個很復雜的概念,你可以把它簡單理解成分別從農業技術、大數據和產銷渠道三方面展開的宏大敘事。
近幾年,各行各業都在倡導數字化,但農業上卻始終差點意思。
截止2020年底,我們數字經濟全產業滲透率達到36%,農業僅為8.2%。
為了給農業數字化提速,從2018年到2020年,有關部門連續三年出臺了9份相關文件。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再次明確提出了“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
這些政策被提出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能幫助到更多老百姓,讓他們把日子過更好。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真正落實下去,免不了要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
02
在“數字農業”三大組成中,“農業技術”屬于硬實力,它仰仗農民幾十年的經驗積累或相關領域專家研究。
而像消滅信息差,拓寬銷售渠道,最容易讓人想到的是互聯網。
比如,“每3個中國菠蘿就有1個來自徐聞”登上熱搜后,借助流量東風,徐聞菠蘿在拼多多24小時內就“拼”出去67萬斤。
互聯網的幫助效果立竿見影。
但你肯定也發現這種“幸運兒”不具備參考價值了:因為并不是每種農產品都有機會上熱搜,更多東西沒有天然流量啊。
事實上,這也是多年來很多地方政府又是花錢搞培訓,又是做物流園區,號召農戶學電商、開網店,卻收效甚微的原因。
絕大多數人“入網”之后才發現,根本沒有人來買。
電商平臺的“傳統藝能”是,如果你想讓足夠多人看到你的東西,就不得不花錢購買流量,通過直通車、坑位費等方式,獲得曝光。
而農民手上有的只是客單價低、利潤率低的農產品,他們大多無力承擔這些運營費用。
對傳統電商平臺而言,可能幾十萬農民加起來能給平臺的錢,都抵不上一家跨國日化巨頭企業。
透過國家政策,不難發現,“數字農業”未來必定會成為片藍海,這對各大平臺來說其實也是個機會。
可為什么它們還是不愿意改變呢?
原因很簡單,農產品的連接最苦、最累、最難,短時間內又不掙錢。
但路再難也要有人先走。如果你留意觀察,會發現事情已經開始起變化了。
很多人第一次聽說“徐聞菠蘿”是在今年熱搜,實際上2020年,它就出過一次圈。
根據央視新聞報道,去年2月,受疫情影響徐聞菠蘿銷路受阻,為積極求變,時任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縣長的吳康秀親自上陣,在拼多多開啟了一場直播。
直播間里,他又是切菠蘿,又是吃菠蘿,傾情為徐聞菠蘿代言。
短短兩個小時中,吸引了超30萬網友關注,賣出近30萬斤,當地農戶的該拼多多店鋪也一夜積累3萬粉絲。
在縣長示范下,更多農戶開始到拼多多直播,去年6月,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主產區曲界鎮僅郵政銀行農戶存款余額合計達12.56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6.68%。
這一成績得到了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的認可,而徐聞菠蘿的網絡上行試驗被總結為“徐聞模式”。
去年以來,“徐聞模式”開始在廣東省全省推廣。
此后,從開平鴨蛋、遂溪紅薯、嶺南荔枝到惠來鮑魚、梅州蜜柚、潮州茶葉,那些從來沒上過熱搜、本身不帶流量的產品也獲得了成功。
在拼多多上這些“素人產品”,是怎么憑空變出流量的?
尤其是很多農產品最佳食用期只有短短幾周,需要在短時間內迅速消化掉。
答案就是“消滅信息差”。
年度活躍用戶超過7.88億的拼多多,幾乎覆蓋了全國主流消費人群。
而且,拼多多通過分布式人工智能體系,已經建立起一套去中心化的流量分發機制,它讓中國土地上各式各樣繁雜的農產品能夠精準匹配目標用戶,也讓消費者能找到當下應季的農產品。
打破“雙向信息差”,為農產品大規模銷售創造了先決條件。
截至2020年底,有1200萬農戶通過拼多多直接對接全國的數億消費者。
數據顯示,2020年,拼多多的農(副)產品成交額為2700億元,規模同比翻倍,占該平臺全年成交額的16.2%,遠高于行業3%的平均占比。
拼多多成為了三農垂直領域當之無愧的老大。
03
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與一個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陳磊。
對于拼多多這位新任掌門人,外界知道最多的是,那是個天才式的人物。
陳磊出生于1979年,是張一鳴、王興的福建老鄉。高中時,他就參加過多場國際信息學奧賽。
他的母校福建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有一個“求索碑”,上面刻著他和指導老師的名字。
1996年,匈牙利舉辦信息學國際奧賽,四名中國少年拿下金牌,其中就有17歲的陳磊,還有搜狗CEO王小川。
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后,他去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深造,遇到了學弟黃崢。此后,二人合作連續發表了三篇論文。
2007年,黃崢創立了一家名為歐酷網的B2C公司。不久后,陳磊加入。
2010年,上海尋夢游戲的前身成立,CTO就是陳磊,而這個身份也延續到了拼多多。
原本是校友、同事的兩人,終于成了合伙人。
從履歷中不難看出,作為CTO,陳磊一手奠定了拼多多的技術底色,事實上,他也正是那套“三農系統”的主導人。
陳磊在拼多多內部的花名叫土豆。
他行事風格質樸、低調、勤勤懇懇,一如土豆給人的感覺,這種性格也被他帶到了公司戰略選擇上。
在公司內部,他經常講的一句話是,技術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技術能落地改變什么。
2020年,從CTO接任CEO后,陳磊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加大對于農產品價值鏈尤其是農研科技的戰略投資。
在陳磊履職CEO的7月,拼多多在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導下,聯合中國農業大學舉辦了國內首屆“人工智能VS頂尖農人”的數字農業種植競賽。
12月,拼多多支持了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和浙江大學聯合舉辦的“2020全球農創客大賽”,這場比賽也被認為是全球行業內,后疫情時代的最大線上數字農業科創峰會。
AI科學家分很多種,有人投身科研,有人創辦公司,但理想主義者的終極目標,都是想改變世界。
今年,拼多多作為互聯網企業代表,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最高規格的表彰。
4月25日,在福州舉辦的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陳磊演講時說道:
“中國有14億人口,5億多農民,20億畝耕地,糧食產量6億多噸。目前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化程度還不高。但是在城市化、人口結構調整和數字化趨勢下,在未來十年內,很多農民將退出農業生產。”
“這一趨勢會使中國農業走上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智能化的發展道路。我們看到這個發展趨勢,看到了通過數字化和互聯網技術讓農產品‘產供銷’向‘銷供產’演進的路線,并投身其中。”
農業上“供需信息差”的問題已經存在幾千年了,從“產供銷”到“銷供產”是這片土地上還從未有人走過的一條路。
而這個路所指向的,毫無疑問是星辰大海。
尾聲
在拼多多之前,還從來沒有哪個電商能夠通過自己的市場行為,引導整個產業鏈從小散亂向集約化的轉型升級,而且這個行業還是在中國綿亙了數千年、形成了深厚農耕文化的農業。
過去5年,拼多多上農產品始終保著100%以上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連接了超過600個最重要的農產區。
未來,還將在全國范圍內持續重投入建設冷庫、生鮮冷鏈等基礎設施,建立適合于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體系,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損耗。
拼多多最初不被市場看好的“最初一公里”戰略布局,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最后能否成功,還是個未知數。
但唯一可確定的是,每多一個平臺愿意做這樣的事,那些無奈把“1300斤菜賣15元”的農民夫妻就多一分希望。
日拱一卒,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