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供圖)
當四月的春風吹過膠河兩岸時,一片片田地卯足了勁兒呈現出自己的最美一面,紅的、黃的、紫的、藍的……萬紫千紅中,毗鄰澄月湖的膠河源農產基地負責人高成敏卻獨愛一種顏色——白菜綠。
高成敏所在的基地擁有30多個大棚,產出40余種蔬菜,白菜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需求最旺盛的時候,這里的一顆白菜可以賣到40元以上,甚至賣出過一顆99元的“天價”。
賣的貴,源于成本高。
作為傳統種菜人,高成敏恪守原則,堅持“冬白菜90天、春白菜60天”的孕育成長期,堅持使用豆粕當底肥,手工除草,生物除蟲……“狠抓品質”,這個詞,高成敏要向工人們反復強調,因為他深知:品質是這些大白菜的核心競爭力。
“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吧。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這句耳熟能詳的話,高成敏經常掛在嘴邊。他向記者表示,“魯迅所說的‘膠菜’,便是膠東大白菜。”
三年前,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熱播,膠州大白菜閃亮登場,高成敏的基地作為拍攝地成為“網紅”,各路拜訪者“慕名而來”,無形中提升著眼前這些大白菜的品牌價值。
不過,人們仰慕著膠東大白菜的名,更追求著其口感清脆甘甜的實。膠東大白菜為何好吃?回答這句話需要從長計議。
在高成敏記憶中,每年小雪,當地都會組織一場以白菜為主題的活動,一方面是慶祝豐收,另一方面是產銷對接。人們將全國各地的經銷商邀請過來,為即將上市的大白菜找好出路。
在現場,紅頭繩、精包裝,二維碼,可追溯,棵棵白菜有身份……在當地“膠味領鮮”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之下,所有的大白菜都換上了“統一著裝”。
從地圖上看,膠州大白菜所在地有三條主要河流經過,這使得其地下水豐富,土質松軟沙瓤,非常適合白菜生長。
自然條件是大自然的饋贈,人為因素也必不可少。現場專家告訴記者,上世紀八十年代膠州大白菜曾經一度面臨絕種危險。其中,老品種產品少,不抗病,而品質好的品種尚未研發出來,青黃不接之際,專家介入,新品種陸續出現,讓膠州大白菜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了主動地位。
山東人實在,在種菜方面深知質量才是農產品的靈魂。
在解決品種問題的同時,農業部門又推出認證機制——所有的環節,包括土壤、水、空氣、肥,甚至到最后豐收時候的檢測,每個環節都要嚴密的監控到,確保所有膠州大白菜都是按照標準化規范生產。
在一系列嚴格復雜的流程過后,新鮮大白菜便進入市場,接受消費者的挑剔和檢驗。而供不應求的市場表現,證明了這一切的繁瑣都是值得的。
在膠河源農產基地深處,有一處豬舍,毛色全黑,體質結實,結構勻稱的“里岔黑豬”在柵欄里曬著太陽。作為我國優良地方豬種之一,里岔黑豬的顯著特點是體長,其肋骨15~16對,具有比一般豬多1~2枚胸腰椎骨數的獨特性狀。
如何養好一頭里岔黑豬?高成敏有經驗。他說,我們堅持用傳統的“笨方法”,比如用玉米、豆餅并添加時令蔬菜飼養,堅持300天以上的生長周期。
俗語道“好白菜都讓豬拱了。”意指好東西給糟蹋了。但在膠河源農產基地,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因為無論是膠州大白菜,還是里岔黑豬肉,都是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的山東名優特產。
不過,豬糞作為好的綠色肥料,經過一系列處理和發酵,可以進入菜地作為有機肥料,從而形成循環鏈條的重要一環。
而他們也是這樣做的。